2月18日,龙年新春后首个工作日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召开“新春第一会”——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。大会将关注高质量发展主题,围绕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,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、凝聚智慧力量、共商发展大计。
广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,必须加快打造形成新质生产力,抢占经济、科技发展的制高点。当前,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如何?
2024年伊始,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组成了课题组,开展了“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调研”,并形成了《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
《报告》认为,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、速度快、总量大、体系相对完整,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“加速器”“储能池”。
《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》以案例调研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,对广东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、要素、结构、地位及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。
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链正在形成,相关产业链竞争力明显,重点产业全国领先
近年来,广东通过部署“10+5”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(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未来电子信息、未来生命健康等5大未来产业集群),初步构建起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转化+科技金融+人才支撑”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。
广东全面加强基础研究,着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。通过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构建以鹏城、广州国家实验室为引领,以省实验室、全国重点实验室、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,夯实科技发展创新源泉。
相比较而言,广东的重点实验室(460家)多于北京(456家)、上海(184家)。
以华为、腾讯等一批头部民营企业也布局了相关实验室。例如,腾讯在公司内部不同事业群均设立了实验室矩阵,这些实验室中既有着眼于未来科技的前沿探索,如量子实验室、Robotics X未来机器人实验室,又有重点面向行业赋能和成果转化的应用研究,如专注于做硬件服务器研发的星星海实验室、医疗人工智能的天衍实验室、科技助老的银发科技实验室等,在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网络安全、量子计算、音视频、服务器、数据中心、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均有布局。
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,且产业集群区域特色明显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
广东在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业、生物医药三大新质生产力赛道已以形成了较大的竞争优势。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。
近年来,广东大力实施“广东强芯”工程,夯实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的“四梁八柱”,以智能传感器、模拟芯片等为突破口带动半导体产业发展,聚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。
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、独角兽企业、“小巨人”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等承担新质生产力主要产出的科创企业数量、质量全国领先
根据《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(2023)》统计,广东省在科创百强企业榜中共有16家上榜,这些企业比较多集中在新能源、半导体产业领域。
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,截至2023年年底,广东省共有871家A股上市公司,其中693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,高于江苏省的574家和浙江省的356家。
从上市公司总市值方面来看,广东省为67482.45亿元,也高于北京市(61488.16亿元)、江苏省(34448.73亿元)、上海市(30345.19亿元)、浙江省(27877.72亿元)。
从行业分布看,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(288家)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(114家)、新材料产业(104家)等领域。
从区域分布看,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,尤其是深圳市(322家)和广州市(109家)。
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广东有超过95%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、超过97%的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接近95%的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集中在珠三角9市,代表着创新能力的粤港澳大湾区,研发费用超过3600亿元,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。
2023年,“深圳—香港—广州”科技集群再度位列全球百大科技集群第二名。其中,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%以上,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.9%,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至今推行了超过1200项大湾区智能化项目,超过25个行业实现了智能化升级。
《报告》也指出,广东在部分新质生产力赛道仍需补短板、强弱项。目前,广东高新技术赋能制造业仍不充分,新质生产力总体水平有待提升,高端芯片、精密装备、基础材料、工业软件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,关键核心技术“受制于人”,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需要迎头赶上,独角兽企业总量与北京上海差距较大,科学技术变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,半导体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力。